Loading AI tools
垄断公共政策、相互交换利益的三角结构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鐵三角(Iron Triangle),在政治學上指一種壟斷公共政策、相互交換利益的三角結構關係。
「鐵三角」概念可追溯約瑟夫·普立茲的兒子小普立茲(Ralph Pulitzer),在1919年寫到關於巴黎和會各協約國政府新關係,描述三股勢力為了險惡的和平而勞碌[1]:
後來西奧多·羅威(Theodore J. Lowi)於1969年出版《自由主義的終結》(The End of Liberalism)一書中,說明利益團體危害美國民主政治運作的三角關係:
另外,「鐵三角」也用來形容日本政商掛勾的現象。
羅威在著作中指出,利益團體遊說國會議員通過相關法案,國會議員為連任也會討好利益團體爭取資源及選票,行政部門則儘量配合國會議員擬定相關政策和財政補助、以俾確保預算。由利益團體、行政部門、國會委員會三者所形成封閉決策圈,壟斷各項政策領域、相互交換利益以保持彼此權力基礎的結構宛如「地下政府」(subgovernment),行政部門在此結構中成為「被俘機構」(captive agency),而對美國自由民主體制造成嚴重傷害。例如國防工業、國防部、國會國防委員會形成軍事工業複合體的鐵三角現象,應驗了艾森豪於1961年在總統告別演說中、指其不當之影響力將對美國民主政治運作產生不良影響。
由於採內閣制、國會議員可兼任內閣官員,產生的鐵三角(鉄のトライアングル)現象跟美國有些不同。利益團體提供政治獻金選出所謂「族議員」(利益代表),對具影響力的官僚也給予日後業界高薪職位酬庸。族議員在國會通過相關法案或內閣省廳決定相關政策,官僚組織則成被俘對象,配合族議員以確保自身權限、預算。
自民黨政權在長期執政下,與財團掛勾形成「政治家(政黨)、官僚、經濟界的鐵三角」(政・官・財の鉄の三角形)壟斷日本政治,直到2009年民主黨上台為止。
自民黨長期支持財團,財團提供大量政治獻金助選,兩者利益共生,因此自民黨常被視為財閥政治的象徵。而上述的族議員,即長期擔任自民黨政調會相關部會及委員會職務,專精相關決策領域並與利益團體結合的產物。
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. On steroids.
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,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's search results,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.
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, simple,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, safe and transparent.